首页

栖心之栈小刚系列

时间:2025-05-30 02:15:21 作者: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 我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浏览量:31744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马帅莎 李仪)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18分钟后,将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白国龙 摄

  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地球准卫星之一。天问二号任务工程目标一是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取样、高精度相对自主导航与控制、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二是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科学目标则聚焦于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多项物理参数,一是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热辐射特性等物理参数,开展轨道动力学研究;二是开展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以及可能的喷发物等研究;三是开展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研究,测定样品物理性质、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开展小行星和太阳系早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仅仅是天问二号任务漫长探测过程的“第一步”。天问二号任务技术难度大,工程风险高,共包含发射段、小行星转移段、小行星接近段、小行星交会段、小行星近距探测段、小行星采样段、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再入回收段、主带彗星转移段、主带彗星接近段、主带彗星交会段、主带彗星近距探测段等13个飞行阶段。其中,小行星探测和采样返回包括9个阶段,发射段顺利完成后,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这一阶段将持续约1年,期间需实施深空机动、中途修正等操作,直至距离小行星约3万公里处。随后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在近距探测段按照“边飞边探、逐步逼近”原则,对小行星开展悬停、主动绕飞等探测,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完成采样任务后,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此后,主探测器则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任务。

  探测器上共配置了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热辐射光谱仪、探测雷达、磁强计、带电粒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喷发物分析仪、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激光一体化导航敏感器、旋转衍射高光谱相机等11台科学设备。这些先进设备将助力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进行探测,获取科学数据。

白国龙 摄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78次发射。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我国高轨发射的主力火箭,也是我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此前已完成108次发射,曾执行过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探月工程任务。为确保“长征三号乙火箭‘可靠、精准、准时’答卷”,跑好天问二号任务“第一棒”,设计人员历时2年完成了多轮设计迭代,同时满足了各方约束要求,实现火箭与探测器完美“交接班”。(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世界冠军入职高校 教学效果应比头衔更耀眼

习近平指出,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经过75年坚实积累,中俄两国世代友好和全方位合作已经汇聚成双方不畏风雨、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俄双方将始终坚守初心、协力担当,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世界安全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何以中国 | 在新疆,体验原始的速度与激情

本届北京香山论坛吸引了来自100余个国家、国际组织的1800余名嘉宾,其中包括美国国防部助理防长帮办蔡斯率领的美国代表团。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半年开户4500余家

推动《意见》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具体路径。纵观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土壤污染治理走绿色可持续的风险管控和修复路径,是国际社会共识。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处于发展期,大量历史遗留污染地块正在或仍待治理。目前,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仍部分存在投入大、环境风险高、调查评估不精准、二次污染防控不到位、不利于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初步测算,与传统修复方式比较,在中国推广绿色可持续修复与风险管理可以大幅降低修复成本、提升修复效益。因而,从土壤污染治理发展初期就引导培育绿色低碳理念,对其绿色化低碳化转型、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弯道超车至关重要。

美国加州“山脉大火”迅速蔓延 数千栋建筑受到火灾威胁

两岸自1987年恢复民间交流以来,两岸婚姻走过了37年的风雨历程。37年来,两岸配偶亲人真实而生动地诠释了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命运与共、两岸一家亲的内涵。(完)

15000名马拉松爱好者用脚步丈量无锡“东大门”

“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出现了丰富的人权理念,涉及生命权、人身安全等。”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吕锡琛举例说,中国道教早期经典作品《太平经》中的“人命最贵”“各自有业”“民气上达”等思想,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先贤对生命权,以及平等、自由和发展等人权理念的强烈渴望和追求,亦有助于在当今世界“为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供思想资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